上海一女孩隔离睡梦中喊“阿姨抱抱”,疫情期间,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保障?

177 2024-10-10 06:36

上海一女孩隔离睡梦中喊“阿姨抱抱”,疫情期间,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保障?

上海一女孩隔离睡梦中喊“阿姨抱抱”,疫情期间,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保障?孩子是家庭和国家的未来,虽然已经放开二胎,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小孩子是天性好动的群居生物。疫情期间,只能宅在家里,没法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他们在学校时大多数时间和同学在一起,更有共同语言,没有同龄人在一起,难免不适应。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作祟,看不得孩子睡懒觉、打游戏、做事拖拖拉拉,难免经常批评他们,要求他们按父母的意志生活,现在的孩子早熟,爱面子,父母经常批评,顶嘴甚至发脾气在所难免,可能导致吵架甚至冲突。

如何和孩子尤其是半大孩子相处就很重要,平时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父母离得远看不出问题,一旦长期待在一起,矛盾在所难免,有人说距离产生美放在父母和孩子身上同样实用。因此疫情期间,不但要做好孩子身体防护,更应该重视孩子心理疏导。否则复课后,很多孩子可能出现成绩下降现象。如果家庭中有人是防控防疫的一线工作者,或者有亲属不幸被感染了,这种情况下家长或者监护人必须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防控防疫的一线工作者,任务艰巨,工作量大,长时间不能在家陪孩子。此刻孩子的心理感受主要就是想念爸爸或妈妈,这是小孩子们的一种很正常的依赖心理。

家长可以合理疏导一下孩子们的情绪,尽可能的让他们“明白”爸爸或妈妈是干什么去了,什么时候能回来,并且做好对孩子的陪伴。若是有家人发生了被感染的情况,被采取隔离、防护、治疗的措施。经历这种场景,已经开始懂事了的孩子内心会比成年人更加感到恐惧和害怕,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防范事件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一定要消除孩子心里的恐惧,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综上所述,疫情之下,孩子们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必需要根据不同的各种情况,准确的理解把握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有效的做好对孩子的心理防护问题。

如果孩子年纪比较小的话,那么就应该让父母陪着孩子一起隔离,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觉得在疫情期间的话,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还是少不了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打电话的形式来陪伴孩子

我觉得可以找一个心理医生去开导这些孩子们,尤其是家人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做到“不管”孩子

聊到疫情期间的学习,家长们都在感叹,为什么有的孩子根本不用管,照样学得认真考得好,咱家的孩子却一秒也不敢放松,快要累死了呢!

关于教育、关于成长,书、公众号、文章,多的数不胜数,这些书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重合率其实很高,几乎任何问题都能从任何一本书里找到答案,也就是说,只要愿意,每个家长都可以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孩子。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从网上大家的调侃中可以看出,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仍然是主旋律,像监工一样不离左右监督孩子仍然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痛。

为什么做不到“不管”?

因为“不管”实在比“管”要难得多。

不管,家长经受的考验比孩子要多得多,没有做好经受考验的准备就做不到不管。

我分析家长要过的关有:

一、分离关

从出生起,孩子就24小时置于我们的管理下,管吃喝、管拉撒、管玩、管说话,孩子的每一个变化,都有大人手把手的保护,家长通过“管”,做到了对孩子的情况心中有数,虽然身体劳累,但内心安稳,一切尽在掌握。

上学,是孩子一个重大的变化,家长习惯性地想要继续“管”,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家长还没有做好分离的准备,习惯性地把孩子的事都当作是自己的事。

二、信任关

放手让孩子自己写作业,让孩子自己处理遇到的难题,自己安排任务程序,自己面对选择,需要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孩子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多家长在孩子处理不好这些问题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家长的“管”,能力符合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锻炼出来的,家长充分的信任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土壤、阳光,没有得到信任的孩子绝不会生发出自我管理能力

三、挫折关

如果说孩子已经被管习惯了,那还有没有机会“不管”了?有,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承受一个新的挫折:由管到不管,孩子肯定会出现一个放纵期。放纵期可能游戏时间会增加,成绩会下降,家长能不能承受这个挫折?

其实这个挫折在孩子的生命里可能只是短短的一瞬间,长远来看,不值一提,是为成长付出的必要代价,但家长往往不愿孩子走一步弯路、不愿孩子短暂落后的心态往往会将“不管”的时间越推越远,成长的代价累积到越来越来大,不管的成本越来越高,骑虎难下。

这三关已经很难了,但做一个高段位、轻松、不管的家长就像游戏里的终极王者,之前要过无数关打很多怪的。接下来的这一关也很难:

四、尊重关

尊重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可以分解为:

1、尊重权利     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不要替孩子选择更好的、更快的、更对的,看手机也是一种权利,孩子有没有看手机的权利?看多久、看什么,都是权利的一部分,家长可以引导,但不能干涉,更不能剥夺。

2、尊重人格        很多家长喜欢以戏谑的语气表现亲昵,如你真丑、就你能...有时这种戏谑又会变成货真价实的批评,这对孩子的价值体系来说,是一个混乱的表达,为什么做好了是这句话,做不好也是这句话,感觉失衡后慢慢地他会失去自身价值感,变成一个需要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人。

3、尊重节奏      有一首著名的诗《牵着蜗牛去散步》,是写给自闭症孩子的,其实,相对大人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只小蜗牛,吃饭慢、走路慢、写作业慢,大人看得心焦,吃饭慢,喂,走路慢,抱,写作业慢,骂,孩子只能趁大人不备时争分夺秒地恢复一下自己的节奏,也就是大人看起来的拖拉磨蹭、偷懒玩手机。

五、引领关

能顺利通过前面几关的家长已经是段位很高的家长了,相信这个段位的家长在自我成长方面有很多的实践和体会了,“不管”的目的基本已经达成,只需要再适当引领,“不管”的效果就能达到充分保证了。

家长们往往有个好朋友,同时也是最大的敌人,那就是手机。自己玩起来,手机是最好的朋友,孩子一玩起来,手机就变成了最大的敌人,手机里有那么多好玩的,怎么才能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来?想想我们和孩子聊天的内容,除了枯燥的学习,有什么有趣的、可以吸引孩子、引领孩子远离手机的东西吗?引领关,是“不管”之路上对家长的终极考验。

相信通过这五关的家长,一定是轻松而有成就的家长,陪着家长度过这五关的孩子,也一定是坚定自主、积极向上的孩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